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邵阳市中心医院——从容掌控“糖”:为人生蓄甜,为职场续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通讯员 唐颖 阳媚

11月14日是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特别关注职场人群,倡导“了解更多,行动更多,关注职场糖尿病”,推动糖尿病管理从“单纯控糖”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转变。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已达2.33亿人,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数据显示,全球每10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7人处于工作年龄,其中四分之三曾因病情陷入焦虑、抑郁,五分之四经历过糖尿病倦怠,不仅影响个人健康,更可能波及工作状态与家庭生活。

一级预防:防发病,阻击“甜蜜风险”

职场成为糖尿病防控主阵地

当职场成为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域,这里也悄然成为了糖尿病蔓延的“隐形战场”。

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组数据,清晰地印证了这一趋势:院本部门诊每年接诊的糖尿病患者约2.2万人次,东院内分泌科年接诊量也达到5000余人。这些患者中,60%是正值事业黄金期的中青年。

“大约每5位患者中,就有1人是在体检中首次发现自己患病。”市中心医院东院内分泌科主任周斌指出,“这个数字提醒我们,定期健康筛查对早期发现糖尿病至关重要。”

当下职场生态中,健康隐患无处不在。研究显示,超过六成的职场人每天静坐超过8小时,而全国超重与肥胖的成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周斌分析认为,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的剧变、持续的精神压力以及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糖尿病的“推手”,而职场人群恰好处于这些风险因素的交汇点。

“快节奏工作和频繁加班,让许多人的饮食结构失去了平衡。”周斌解释道,“高糖、高脂的外卖和精加工食品成为日常选择,而富含纤维的蔬果却常常被忽略。”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睡眠问题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压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分泌,使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临床数据还揭示了一个隐忧:约60%的年轻患者发病过程隐匿,确诊时并发症已经出现。由于工作繁忙,许多人的后续治疗时断时续,这反而加速了病情进展。研究显示,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的青年糖尿病患者,预期寿命可能缩短10至15年‌,并发症风险比老年患者更高。

早期干预和全程管理是“逆转”关键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科学的预防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周斌介绍,目前国内外多家医疗机构已开设糖尿病逆转门诊,邵阳市中心医院东院也开设了糖尿病逆转门诊,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成功案例。通过系统、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有望实现病情“逆转”,医学上称为“缓解”,即患者在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能保持在6.5%以下。

“逆转的核心机制在于解除高血糖对机体的‘糖毒性’,以及肥胖所带来的‘脂毒性’。”周斌解释,“通过有效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唤醒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胰岛β细胞,逐步恢复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根据临床观察,能够实现病情逆转的患者通常具备一些共同特征:确诊为2型糖尿病,伴有超重或肥胖问题,未出现严重的不可逆并发症,治疗依从性高,且干预时机较为关键,多为新发诊断或病程在5年以内的患者。

对刚确诊的患者,周斌建议采取系统化防治策略:首先要加强患者教育,帮助其树立“糖尿病可防、可治、可逆”的信心;核心在于推动生活方式彻底重塑,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优化膳食结构、保持规律运动、实现科学减重等;在此基础上,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并建立长期、严密的监测与随访体系。

“这是一场需要坚定信念与持久努力的‘系统战役’。”周斌强调,“早期干预和全程管理是成功逆转的关键。”

二级预防:防并发症与“糖”共舞

防治结合:迈向“高质量生存”

每日服药如吃饭,十指针眼密布……这曾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群体难以言说的痛。如今,随着一批创新药物与智能监测设备在邵阳落地应用,曾经的“苦不堪言”正被“轻松便捷”取代,患者治疗幸福感与生活自由度显著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糖尿病本身并非最可怕的威胁,其引发的各类并发症才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实现“高质量带病生存”,重在预防与早期干预。

周斌提醒,患者应当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警惕并发症的早期信号:足部麻木、刺痛可能提示糖尿病足;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需警惕视网膜病变;活动后胸闷、心悸可能预示心血管问题;泡沫尿增多、夜尿频繁或是肾脏异常信号;手脚对称性麻木则可能与神经病变有关。一旦出现这些信号,务必尽快就医,把握治疗黄金期。

在规范治疗方面,周斌建议,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随意调整方案,配合饮食控制与适度运动,实现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全面达标,从源头控制并发症风险。定期筛查同样不可或缺,“我们建议无并发症患者每6个月至1年进行一次系统筛查,已有并发症者每3至6个月复查一次,这样才能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当前,科技赋能正在重塑邵阳地区的糖尿病管理图景。周斌充满信心地表示:“长效药物与智能监测的协同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人性化、更高效的健康管理工具。我们将继续推进新技术、新药物的临床应用,帮助更多患者拥有高质量生活。”

创新治疗:从“繁琐”到“轻松”的转变

在市中心医院东院,糖尿病治疗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医院已引进多种创新降糖方案,为患者带来全新治疗体验。以两周服用一次的考格列汀为例,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每日服药模式,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

而在注射治疗方面,一周一次的超长效胰岛素(依柯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洛塞那肽、替尔泊肽等)不仅大幅减少注射频次,还能更平稳地控制血糖,部分药物更兼具心血管保护与体重管理等多重益处。

这些长效、超长效方案,极大地简化了治疗方案,将患者从繁琐的用药负担中解放出来,治疗依从性大幅提高。更令人期待的是,每月一次甚至更长间隔的降糖药物也正在研发进程中,糖尿病管理正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智能监测:实现精准管理新突破

血糖监测曾是糖尿病患者的又一大痛点。以往每日多次的指尖采血,让患者手指布满针眼。如今,智能监测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全新体验。

周斌以临床实例说明:“我们接诊的一位老年患者,过去因每日多次指尖采血而抗拒监测。现在使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仪后,既能获得连续、全面的血糖数据,又避免了反复扎针的痛苦。”这种如纽扣般大小的设备,贴于皮肤即可连续使用14至15天,每5秒自动测量一次血糖,数据实时同步至手机App,帮助患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自我管理。

创新药物与智能监测的协同应用,共同构建起糖尿病管理的“智慧方案”,大幅降低治疗对日常生活的干扰,帮助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生活品质与个人尊严得到有效提升。

三级预防:防残亡,守住幸福生活

11月6日,邵阳市中心医院东院内分泌科门诊,50岁的张先生缓缓挽起裤腿,露出了他那双曾被判“死刑”的右腿。作为一名有12年糖尿病史的“老糖友”,他去年因足部一个小小的破溃,面临高位截肢的命运。“好几家医院都说保不住了,我连轮椅都看好了。”他声音有些哽咽,“没想到这里的多学科团队不仅保住了我的腿,更让我重新站了起来。”

张先生的“重生”,得益于医院打造的糖尿病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MDT)。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足发病率达8.1%,年复发率超30%,截肢率高达27.3%,这意味着每4个重症患者中就有一人可能失去肢体。

“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治人。”周斌说道。过去患者辗转于多个科室,如今专家团队围绕患者开展协作。从负压吸引到富血小板凝胶,从血管介入到创面修复,十余项新技术让许多原本需要高位截肢的患者重获希望。

在每周三的MDT会诊中,各科专家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我们不仅要保住肢体,更要让患者保有尊严地生活。”一位血管介入外科医生表示。数据显示,该模式运行以来,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率下降超40%,保肢成功率显著提升。

医院将“防残亡”理念贯穿始终。对于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团队不仅提供医疗干预,还通过康复训练、心理疏导、营养指导等全方位支持,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

“确诊并发症不等于人生终结。”周斌强调。医院定期组织病友交流会,让成功康复的患者分享经历。同时,康复科为行动不便者制定康复计划,心理科提供情绪支持,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食谱,全方位守护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全程关爱模式正在显现成效。在近期随访中,多位糖尿病足患者不仅创面愈合,更重拾劳动能力;视网膜病变患者通过及时干预,保住了视功能;肾病患者在系统管理下延缓了疾病进展。

“防残亡、保功能、提质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周斌表示,医院正将这种“一站式”管理模式拓展至所有并发症领域,让每位患者都能在疾病中保持尊严,在困境中看见希望。

从保全肢体到重拾希望,从延续生命到拥抱生活,医院用多学科协作的“一站式”诊疗,为糖尿病患者筑起一道守护生命质量的坚实防线。在这里,即使面对并发症,患者依然能够活出尊严、守住幸福。

编辑:曾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