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唐颖)11月6日上午,邵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病房内,65岁的石先生向医护团队缓缓举起大拇指。这个简单的动作,让肖小平主任和姚志龙副主任医师心潮澎湃——不久前,他们在一场历时6小时的“禁区”攻坚中,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左下牙龈癌扩大切除+左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术”。看着皮瓣血运良好、口腔功能得以保全,所有疲惫在这一刻化为欣慰。
勇闯“手术禁区”,多学科联手破冰
10月初,石先生带着复杂病情来到邵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他被确诊为局部晚期左下牙龈癌,同时还有因鼻咽癌接受过头颈部根治性放化疗的病史。此前的放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导致其颈部组织形成“冰冻颈”——组织血管纤维化变硬,解剖层次模糊难辨。患者的肿瘤范围广泛,破坏了下颌骨,侵犯口底及扁桃体区域,且紧邻颈部大动脉。

在这一区域手术,风险极高:颈部大动脉破裂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导致脑组织缺血、偏瘫甚至死亡,加之组织坏死、皮瓣危象等严重并发症,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更为严峻的是,在“冰冻颈”条件下,重要血管不仅位置难辨,而且组织粘连严重、质地脆弱。术中一旦损伤大动脉,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若在修复阶段找不到健康的受区血管或血管质量不佳,将导致游离皮瓣无法存活,手术面临失败风险。
患者左下牙龈癌已进入局晚期,每日疼痛剧烈、进食困难。由于曾接受过放化疗,无法再次进行同类治疗,手术成为缓解痛苦、挽救生命的唯一希望。
面对生命的重托,以肖小平主任、申米娜护士长、姚志龙副主任医师为核心的医疗团队毅然迎难而上。他们联合血管介入、麻醉、重症、肿瘤、病理、影像、胸外、营养、耳鼻喉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口腔头颈肿瘤MDT团队,如特种部队般为患者制定详尽的“作战方案”,预演所有可能出现的险情并制定应对预案。
“这类手术,每一步都走在悬崖边缘。”科主任肖小平这样形容。面对这片因放疗而僵硬如“冰冻肉”的区域,整个团队严阵以待。
六小时“抽丝剥茧”,在毫米之间再造生机

无影灯下,当手术刀进入放疗后的组织区域,预期中的困难一一呈现:组织坚硬、瘢痕密布,重要血管和神经被紧紧“困”于粘连组织中。肖小平主任主控全局,姚志龙、付榕彬、梁宇轩等医师紧密配合。每一次下刀都极为谨慎,每一次分离都如同在致密纤维中“抽丝剥茧”。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寂静,只有监护仪的滴答声提示时间流逝。最终,肿瘤被完整切除,但短暂的胜利喜悦很快被巨大的组织缺损所取代——这是横亘在患者与新生之间更为严峻的挑战。
修复重建是关乎患者生存质量的又一精密工程。团队将目光投向患者左大腿的“股前外侧肌皮瓣”。该皮瓣血供丰富、组织量充足,成为重建口腔功能的“希望之材”。
在手术显微镜下,秦铁铃、罗梦申医师将皮瓣上的细小血管与颈部受区血管进行精细吻合。术中,他们接连面临受区血管分离困难、组织脆弱、血管管径不匹配、动脉血管壁分层等诸多难题,凭借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逐一克服。当血管夹松开的一刻,苍白的皮瓣瞬间转为红润——血运通了!这标志着移植皮瓣成功“复活”,整台手术取得决定性胜利。
大拇指的无声致意,病房里的生命守护
手术成功只是生命重建的第一步,术后护理同样关键。申米娜护士长深知,对于鼻咽癌放化疗后的口腔癌患者,术后“误吸-感染-疼痛-营养-心理-康复”六大难题将被放大。护理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将石先生列为科室重点病人。她每日亲自执行并督促各项护理措施落实,要求团队在病情观察上“细心一点,再细心一点”,在操作中“轻柔一点,再轻柔一点”。当患者及家属因术后不适情绪低落时,她多次进行心理干预,逐步帮助患者和家属重建信心,赢得他们对治疗和护理的积极配合。
在术后关键的72小时内,责任护士陶雪莹成为生命的“哨兵”。她每小时观察一次皮瓣血运及生命体征。因术后患者无法发声,她借助写字板、需求卡和手势进行交流。每一次口腔护理、吸痰、输液、雾化、气压和红光治疗,以及张口、发音、吞咽和肩颈功能康复训练完成后,她都会向患者竖起大拇指表示鼓励,而患者也以同样的手势回应。这无声的互动,成为病房中最温暖的语言。
肖小平主任表示,对于放疗后的复发或第二原发癌,手术治疗是可能实现根治的唯一希望。此类手术技术门槛极高,要求术者具备扎实的颌面外科功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应对突发状况的强大能力。

作为邵阳市口腔的领军团队,邵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攻克技术难关,不断突破手术“禁区”。此例高难度手术的成功,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更彰显了该院在处理复杂头颈肿瘤方面的综合实力与人文关怀精神,为邵阳乃至湘中西南地区的类似复杂疑难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