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刘勇兵)“宝宝哭声真响亮!”10月16日,洞口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产科为身高153厘米、体重256斤的高危产妇杨女士(化名),成功实施腰麻下剖宫产手术,突破超高体重产妇麻醉技术壁垒,展现多学科协作硬核实力。
术前:麻醉选择成难题,风险一重接着一重
术前,麻醉科与产科团队针对杨女士身体状况及母婴安全展开联合会诊。剖宫产麻醉常规分为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杨女士超重体型让麻醉实施难度陡增。
选椎管内麻醉,面临四重挑战。一是穿刺深度达到极限。产妇麻醉穿刺深度通常为4-6厘米,而杨女士的麻醉穿刺深度将近12厘米,达到常规穿刺针长度极限。
二是椎间隙定位困难。杨女士腹部、背部脂肪厚重,脊柱骨性标志完全模糊,极易出现穿刺失败或神经损伤风险。
三是体位转换困难,仰卧时母婴风险大。即便椎管内麻醉成功,要将杨女士从麻醉穿刺的侧卧位转为手术仰卧位难度极大。且仰卧位时,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下降,可能引发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还因减少子宫胎盘供血,危及胎儿安全。
四是麻醉平面调节难。过低无法满足手术需求,过高则会抑制产妇呼吸功能;再叠加胸腹部厚重脂肪压迫与子宫向上挤压,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
全身麻醉同样困难重重。杨女士基础体重大,全身麻醉诱导所需镇静镇痛药量相应增加;她属于瘢痕子宫,从麻醉用药到取出胎儿的时间会延长且无法确定具体时长,可能导致胎儿暴露于全麻药下的时间过久,增加胎儿娩出后呼吸抑制概率。
术中:精准操作+高效配合,12分钟娩出健康宝宝
“不能因难度大就放弃更安全的腰麻方案!”麻醉科主任袁雯带领团队反复商讨,最终确定“经验定位+细针穿刺+动态监测”策略。袁雯带领团队结合杨女士身高、体重及脊柱生理曲度反复测算,推演穿刺点位、角度与深度;凭借二十余年临床经验,通过指尖感知组织松紧度与层次,缓慢调整穿刺针方向;安排专人紧盯监测仪,实时反馈心率、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操作节奏。终于,穿刺针顺利抽出清亮脑脊液,精准注入麻醉药物,麻醉平面完美契合手术需求。
产科团队迅速开展手术,12分钟便顺利取出一名重约3.4千克的健康宝宝,Apgar评分达满分10分,生命指标正常。术后六小时,杨女士可下床活动。
杨女士手术的成功并非偶然。近年来,该院非常重视高危孕产妇救治能力建设,配备多功能生命监护仪等先进设备,建立“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联动机制(MDT)。针对肥胖、妊娠期并发症等高危情况,医院开展多学科会诊,为产妇制定“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救治方案,筑牢母婴安全防线。
“每一位产妇的需求都值得被重视,每一个生命的安全都值得被守护。”袁雯表示,将带领麻醉团队持续优化高危孕产妇救治流程,加强技术攻关与团队协作,把更精准、更安全的医疗服务带给更多群众,为群众健康筑起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