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邵阳市中心医院成功开展我市首例WEB瘤内扰流装置置入手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凌柯 刘林志 李文娟 阳媚 陈毅明)近日,邵阳市中心医院血管介入外科成功完成邵阳市首例WEB瘤内扰流装置置入手术。这是湘西南地区首例应用WEB植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案例,标志着我市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领域取得新的进展与突破,为破裂复杂的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利器。

image.jpg

毛奶奶,今年67岁,头痛1天,入院后完善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提示前交通动脉瘤,7.37*5.55mm、瘤颈4.57mm,同时累及双侧大脑前动脉,且形态不规则;脑出血的原因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导致。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颅内动脉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的局部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就像鼓起的气球,一旦发生破裂,就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轻则神经功能障碍,重则危及生命;其好发于脑底动脉分叉处及其主要分支。

对此,传统的治疗方式有①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术;②微创: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根据毛奶奶的病情,在血管介入外科主任刘林志的支持下,神经介入组陈贤平主任医师组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等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团队认为手术指征明确,但面临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如果按照传统治疗方案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创伤大,恢复时间会较长,且患者及家属觉得风险极高,多次沟通已明确拒绝。如果采用介入微创技术,虽然手术成功率高、风险及并发症相对开颅手术低,病人恢复也更快,但破裂动脉瘤中血管分叉部的宽颈动脉瘤是介入治疗的难题之一,且患者动脉瘤部位特殊,且累及双侧大脑前动脉,手术必须保证双侧大脑前动脉通畅,故需要在弹簧圈栓塞的同时置入两枚支架辅助,才能阻挡栓塞动脉瘤的弹簧圈突入正常的载瘤动脉,然而在破裂动脉瘤的急诊救治场景中,支架置入通常面临更高的血栓风险,而应用对抗支架内血栓风险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往往又意味着患者增加出血性并发症风险。

在讨论中,陈贤平主任医师提出:WEB瘤内扰流装置置入的手术方案。

WEB(Woven EndoBridge)扰流装置的出现使得分叉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有了新的选择,它在瘤内和瘤颈处自膨,利用其在瘤颈方向上约57~62%金属覆盖率发挥血流导向的作用,并诱导瘤内血栓快速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效果。WEB这一既能介入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又无须支架和双抗治疗的特点,使其可用于急性期破裂及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是一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全新术式。

结合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团队向患者家属进行充分地解释沟通,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最终决定采用目前最新的(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毛奶奶的颅内动脉瘤。

经过缜密的术前计划和反复演练,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下,陈贤平主任带领其团队用时不到半小时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术后复查造影:显示患者动脉瘤栓塞满意,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明显,且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毛奶奶术后1周顺利恢复出院。

这是一例临床上常见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但是该病例动脉瘤瘤颈较宽且处于动脉分叉部,累及双侧大脑前动脉。但对于此类病例,过去通常采用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而WEB的出现明显降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风险,为破裂动脉瘤的处理提供新的手术方式。

血管介入外科成功开展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WEB置入术,标志着该院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希望和福音。未来,该院将继续致力于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编辑:何雅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