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补冬”大餐 贵在吃得无“负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陈瑞芳)昨日立冬。“立冬补冬”是民间数千年的习俗。保健专家指出,养生在于顺其自然,应以把脾胃功能调理好为主,立冬“大餐”贵在吃得无“负担”。

误区一:不分身体状况,人人都可进补

专家解析: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及特殊疾病发作时皆不宜进补

冬季的自然界阴盛阳衰。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和健康成长的儿童体内已有潜能去达到阴阳平衡,进补反而会破坏平衡,适得其反。此类人群只要多吃高蛋白质食物以满足自然需求即可。在感冒发烧、拉肚子、胃痛、胆囊炎、肝炎、急性肝炎等疾病发作期间的人,也不宜进补。同时,补要缓补,不可过量,因为“气有余,便是火”。

误区二:不分男女老幼,食补药补一起上

专家解析:慢性病人可结合体质进行药补

身体状况正常的情况下,食补好于药补。“是药三分毒”,但对于一些身体虚弱(如阳虚、气虚)或有慢性疾病的人,以及50岁以上的年长者而言,冬天可适当吃补药。冬天人体消化能力强,吃补药不易上火,此时人体毛孔处于闭合状态,进补不易流失,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大,也可补肾藏精、养精蓄锐。

对于儿童和孕妇,不主张进行药补。小儿从中医来说“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火旺,不宜温燥的药补,应以清补为主,食用性质平和的淮山、扁豆、莲子等健脾食物。孕妇应多吃高蛋白质食物,而药补副作用大,不利于胎儿健康。

误区三:不辨体质盛衰,进补同种膳食

专家解析:进补前应辨清体质,调理好脾胃

根据中医“不虚不补,虚则补之”原则,如果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进补前应先了解自己的脾胃功能,调理好脾胃,为立冬进补打下基础。调理脾胃要按体质来,对于一些湿热体质、肝火旺体质以及痰湿体质的人,进补前应在中医指导下,先服汤方去掉湿热、痰湿。调理脾胃时还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淮山、芡实、沙参、麦冬、百合以及时令蔬菜,如果湿热重,可以多吃一些红白萝卜等。

误区四:不分补品功效,进补时间任意

专家解析:进补要“看时间”

立冬时节,燕窝、人参、鹿茸、桂圆等温和补品热卖。但进补不必专选贵的补,一些平常的党参、小米红枣粥、燕麦等食物同样具有非常高的进补功效。而且,进补也要“看时间”。为了顺应大自然上午阳气上升的情况,补阳类的应选择在上午吃,比如高丽参、鹿茸,晚上吃会引起失眠,容易诱发高血脂;养阴类的则要选择在下午或晚上吃。

作者:陈瑞芳编辑:张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