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是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处理的一种全新理念,它革新了近100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的思维和行为原则。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方案,使得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院领导的支持及手术室、麻醉科的配合下,我院胃肠外科常规开展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大大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缩短了住院日期,真正实现了患者、医院、社会“三赢”良好局面。快速康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
1、术前宣教
详尽的告知病人和家属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案,包括:1、康复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2、对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3、鼓励早期肠内进食及下床活动的建议及措施。通过术前教育可以减少病人的焦虑及疼痛,使病人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
2、简化术前肠道准备、无需长期禁食
传统的大手术( 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在术前要禁食12小时、禁饮8小时,在术前晚予导泻、灌肠准备,病人进手术室前下胃管、尿管,使患者在术前出现口渴、饥饿、烦燥、头痛、脱水,甚至低血糖症状,心里压力大,非常痛苦。放置胃管可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增加肺感染机会,也影响了术后的早期下床活动。
快速康复主张择期手术麻醉前8小时禁食,2小时禁食清流饮料(糖水、脉动等)是安全的,在胃肠道手术前,不再常规行肠道准备。实际上,在胃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进固体食物6h后胃可排空,而液体2h内即可排空,术前给予碳水化合物的目的是促进病人体内胰岛素的释放,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对于帮助病人耐受手术是非常有利的。有资料证实进食清流饮料90分钟内胃已排空,所以,术前2小时进清流饮料,麻醉时不增加呕吐和误吸的危险。
另外,机械肠道准备(洗肠、清理导泻)可导致肠道细菌易位,术后腹腔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因此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主张无需进行严格的肠道准备,只要肠内容物不影响手术操作即可。
3、微创手术、优化麻醉与术中保温
快速康复外科中采用外科微创技术减少手术创伤;使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麻醉剂,从而保证病人在麻醉后快速恢复,有利于早期活动;采取保温措施,手术室的低温环境、麻醉后血管扩张增加热量丧失、手术时间较长、打开腹腔加剧热量丧失所致的低温,抑制了血小板和白细胞功能,导致凝血障碍、感染等并发症增加,术中保温,可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感染,心脏并发症,以及降低分解代谢的程度;同时,术中尽可能减少补液扩容,这样不仅能降低心脏负荷、保护肺功能,还可减少术后肠麻痹的发生。
4、术后早期进食
传统的观点认为,胃肠道手术需等到肛门排气排便(一般需要3-5天)后才开始逐渐恢复饮食。由于肠道黏膜近70%的营养来自肠内营养,长期禁食,必将导致肠粘膜的损害,延长胃肠恢复时间。快速康复主张早期经口进食或肠內营养(一般术后第一天进水,第二天进流食,第三天进流食或半流食)。研究表明,胃小肠切除、结直肠切除术后24h内正常口服流质饮食安全可行,有利于保护胃肠黏膜,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高分解代谢,术后咀嚼口香糖可使肠麻痹时间减少21~30h,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5、术后镇痛与早期下床活动
传统的观点认为,腹内手术前应常规留置胃管(至肛门排气)、尿管和腹腔引流管(保留近一周),但这些引流管的长时间放置会给病人带来心理负担,影响早期活动,还可能增加感染,延迟进食时间等一系列并发症。术后患者因怕伤口裂开、疼痛等因素不愿下床活动,这将导致血流缓慢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肌肉丢失,降低肌肉的强度;损害肺功能及组织氧化能力,增加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快速康复外科措施:不常规放置引流管或其他导管,多模式镇痛,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当天或第一天就下床活动,一般不少于2小时)。早期活动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因下肢静脉淤血而形成的血栓;有利于肠道和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腹胀和尿潴留的发生;可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全身血液及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对缩短手术恢复期,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6、控制性输液
传统的做法,由于禁食,术后每日输液约3000ml,输液过多会导致液体过载,加重心脏负荷,会延迟胃肠功能恢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但过分的液体限制也会造成功能性血容量不足,延迟术后恢复。近来“目标指导的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观点受到广泛重视,即通过食管多普勒或其他方法测心搏量,根据最佳心搏量控制输液量达到个体化补液。
7、提前告知出院计划及标准
快速康复外科出院标准:口服止痛药控制疼痛良好;进食固体饮食,无需静脉补液;可自由活动;病人愿意并希望回家。并开通术后出院后随访与复查的绿色通道。
通过这些方法,快速康复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心、肺、血栓形成及感染并发症,显著改善了病人术后康复速度,
65岁直肠肿瘤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已活动自如,术后5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