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彭颖异)在我国,每10秒钟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每年54万人死于猝死,居全球之首,抢救成功率却不足1%;每年交通运输伤害、溺水、中毒、跌落等各种伤害发生约2亿人次,大多数人在得到专业医护人员救治前,都没有得到过现场急救处理,还有逾百万人因得不到有效救治而丧失生命。
为何伤害高发,而抢救成功率却如此低?邵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唐会林坦言,面对意外伤害,约有95%的“第一目击者”不会正确施救,绝大多数人在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之后,便只能站在一边干着急等着专业医护人员来“救场”,而救护车到达伤害发生现场时,往往已经错过了对伤者的最佳急救时间。
唐会林表示,“第一目击者”能否正确地进行现场施救,对抢救生命、减少伤残、控制患者伤病恶化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一目击者”是指在伤害发生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伤病员提供紧急救护的人。
据统计,在美国,每3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专业急救知识培训,并拥有急救员证书,因此,即使面临“心脏猝死”这样的危急关头,“第一目击者”们仍然可以有条不紊地应用现场心肺复苏技术(CPR)拯救危难。这项急救知识的普及,也使得该国对“心脏猝死”这一类患者的抢救生存率高达28.7%。
相比之下,在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远不及欧美国家,即便是在首都北京,目前也只是保证了每150人有1名拥有急救员证书,在不发达地区,单位人群中拥有急救员证书的则更少。
根据北京急救中心的统计,急救最佳“反应时间”为5~10分钟,而1~4分钟被认为“黄金中的黄金”。其中,心搏骤停这一项在4分钟内,抢救成功率约50%;6分钟内,抢救成功率约10%;超过6分钟后,成功率仅为4%;超过10分钟以上,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
而对于最佳“反应时间”的把握,唐会林有些痛心地表示,目前我市市民面对突发伤害的应急能力非常不足,绝大多数都是干着急的“吃瓜群众”,极个别有抢救意识的也因为急救知识不足而选择观望,担心因为施救错误导致二次伤害。等到救护车到达现场,往往已经超过10分钟,许多可以通过现场急救来解决的突发伤害,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恶化。
“开展对‘第一目击者’的急救知识培训,依靠‘第一目击者’在救命黄金时刻对病人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可挽救更多生命、减少伤残,控制伤病恶化。”唐会林表示,“这不仅是现代救护的新理念,更是一场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和推动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