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制,但需长期或终身控制的代谢性疾病。为使自己通过治疗能更好达标,使血糖得以严格控制,防止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进行自我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与管理要当心陷入误区。
误区一:忽视血压监测
糖尿病患者除了自我监测血糖外,及时了解血压波动情况也非常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血压很容易升高,进而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到医院量血压。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尽量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需要注意的是测量血压最好选择水银柱血压计。
误区二:只测血糖而不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监测血糖、血压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糖也很重要。为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这些检测必须到医院做。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人体两、三个月以来的血糖水平,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的情况。根据化验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保健方案是否有效,吃得是否合适,运动是否得当,血糖是否控制较好,是否需要给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有的患者看到自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较正常,就不愿意测糖化血红蛋白。殊不知,每次测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只能代表当时的血糖情况,不能反映一段时间里人体的总体血糖情况。因此,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三:测空腹血糖前吃药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早餐前服用降糖药物后再测空腹血糖,这会影响血糖值。检测的前一天晚上10时以后最好就不要吃东西了。
误区四:运动前不测血糖
除了控制饮食外,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也很重要。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每天要适量运动,但忽视了运动前的血糖监测,事实上,血糖低或者血糖很高时都是不宜运动的。
误区五:忽视并发症监测
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却不了解并发症监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相关监测。如血液生化检查可判断有无肝肾功能损害、高脂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尿液检查科判断有无酮症、尿路感染及糖尿病肾病;视力及眼底检可判断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建议肝肾功能、尿蛋白、血脂、眼底功能、心电图每12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检查一次,足及神经系统检查每3—12个月做一次,以及早发现并发症的苗头,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