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 、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 ,通过定期的体检及医学知识的普及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率越来越高 ,糖尿病的早期干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却总遇到有一些患者在发现血糖升高以后 ,却拒绝早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最终失去了早期治疗糖尿病的黄金时期 ,过早地进入了并发症期 ,不得不让人觉得痛惜 。其实 ,这些病人是进入了使用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误区。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有哪些呢?
1、血糖偏高 ,但算不上糖尿病 ,不必服用降糖药。
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升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是6.1~7.8毫摩/升 。所以 ,超过上述两个标准的人 ,其体内血糖调控机制已经出现了缺陷 ,胰岛β细胞功能已受损。
有人觉得空腹血糖没有超过7毫摩/升 ,餐后2小时血糖没有超过11.1毫摩/升 ,算不上糖尿病 ,不需要服用降糖药 。殊不知 ,血糖正常范围是根据对大多数健康人群的调查而设定的 ,血糖一旦超过正常范围 ,就有可能对微血管壁 、周围神经等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 ,长期还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 。另外 ,血糖偏高还会对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产生毒性 ,导致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进一步衰退 ,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血糖逐步升高 ,很快变成糖尿病。
所以 ,一旦发现血糖超过正常值 ,就应严格控制饮食 ,如血糖值仍不能恢复正常 ,就要积极进 行“干预治疗 ”,即服用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 ,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延缓和阻止糖尿病的形成 。干预治疗一段时间后 ,应复查血糖 ,如果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则可停服降糖药。
2、虽为糖尿病,但无任何症状,用不用药都无所谓。
患了糖尿病以后 ,如果不能将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还可发生蛋白尿 、冠心病 、白内障 、周围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 ,导致心 、脑 、肾等主要器官受损。
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 :在糖尿病患者中间 ,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几率是26% ,外周神经疾病的几率是17.8% ,眼部疾病是14.8% ,肾脏病是10.6% 。其中 ,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系数最高 。糖尿病并发症有无或其严重程度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及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 ,积极服用降糖药 ,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3、使用降糖药会上瘾 ,会损害肝肾功能 ,能不用尽量不用。
有的人认为 ,自己血糖虽然偏高 ,但自觉身体良好 ,吃得下 、睡得着 ,担心一旦吃了降糖药就会上瘾,天天要吃药 ,顿顿不离药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服用降糖药是不会上瘾的 ,至于吃得下 、睡得着 ,并不是衡量健康的标准 ,有许多疾病就是在吃吃喝喝中产生的,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越吃得下 ,血糖就越高 。对糖尿病人来说 ,适当服用一些降糖药 ,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可以减少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 ,防止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 ,保护健存的胰岛β细胞 ,甚至使胰岛功能部分恢复 ,使糖尿病症状得以减轻 。况且目前通过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降糖药 ,其安全性 、有效性均得到了充分肯定,且经过了大规模的临床验证 ,再加上糖尿病专科医师的专业选择及合理用药 ,糖尿病药物的早期使用远远是利大于弊 ,糖尿病病人完全可以放心服用 。希望患者们不要进入上述介绍的药物治疗误区 ,对糖尿病早发现 ,早治疗。